在中國,有超過1億的慢性腎臟病(CKD)患者。隨著腎功能的損壞,CKD患者患上貧血的概率也越來越高。作為CKD的常見并發癥,腎性貧血不僅會影響患者軀體功能、加速腎病進程,還會嚴重干擾患者心理健康與社會功能,讓患者其家庭長期承受巨大的疾病負擔與壓力。
認知率低,腎性貧血威脅巨大
目前,慢性腎臟病在中國的發病率高達10.8%,其中,透析與非透析CKD患者的貧血發病率分別高達98.2%及52.1% 。然而相比于腎性貧血的高發病率,國內貧血的治療率僅39.8% 。調查顯示,國內幾乎一半新發現透析患者在透析前未接受過糾正貧血治療,在中西部鄉村,透析患者的貧血則更為嚴重 。同時,受限于對腎性貧血的低認知率和治療方式的局限,中國CKD患者貧血的治療達標率也不容樂觀,透析患者中,貧血治療平均達標比例只有21.3% 。
腎性貧血如未能及早發現并堅持規范治療,將加速CKD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增加透析風險、心血管病發生風險和死亡率。另一方面,嚴重的腎性貧血會導致病情加速發展,患者提前進入透析。高額的貧血治療及透析費用將對患者個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有關調查表明,在CKD患者中,腎性貧血患者的年均直接醫療支出比非貧血患者增加了12.46倍,高達9,893元。
HIF-PHI機制新藥突破腎性貧血治療困境
貧血的糾正是慢性腎病治療的重要一環,然而,在過去的30年間,腎性貧血的治療領域一直未出現創新療法,現有的治療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量CKD貧血患者的治療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直到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酰羥化酶抑制劑(HIF-PHI)出現,貧血的管理終于迎來了新的視角。
以往的腎性貧血治療,為了補充因腎臟受損而不足的促紅細胞生成素(EPO),需要注射外源性的EPO,同時還要結合口服或者靜脈注射鐵劑、葉酸等造血的原料。創新療法HIF-PHI則是從內源性出發,模擬人體在低氧環境下的生理反應,促進機體產生生理范圍內的EPO,改善鐵的吸收,轉運及代謝,利用多個途徑有效促進紅細胞生成。
首個HIF-PHI機制新藥羅沙司他在中國率先獲批
2018年12月1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批準1類創新藥羅沙司他膠囊(商品名:愛瑞卓)的上市,用于治療正在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因慢性腎臟病 (CKD)引起的貧血。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陳香美教授指出,“腎性貧血領域長久以來未出現過新機制的創新藥,羅沙司他將有望幫助中國CKD患者提高貧血治療達標率,并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