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從容養生這一觀點的是明代養生學家呂坤。他在《呻吟語》中告誡人們,“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并說:“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
何謂從容,顧名思義,即舒緩、沖和、泰然、大度、恬淡之總和。通俗地講,做事不急不慢,不躁不亂,不慌不忙,井然有序;面對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不慢不怒,不驚不懼,不暴不棄;雖遭挫折而不沮喪,雖然成功而不狂喜。這種從容不迫的人長壽者居多。從容,不僅反映了—個人的氣度、修養、性格和行為方式,而且是一種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有節律的、和諧、健康、文明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
從古到今,眾多長壽老人,大都是性格開朗,從容處世。莊子曾經一邊賣著草鞋,一邊坦然而論他對世界的看法;蘇東坡仕途坎坷,即使在遭貶的路上也不忘記把肉燒得有滋有味;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一生歷盡艱難,可他堅持真理,處世樂觀,遇事從容。他曾寫過一聯用以自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于101歲仙逝,正是一生從容自若的心境,使他雖處境多難而能長壽;大學問家梁漱溟的座右銘是:“情貴淡,氣貴和。”他一生淡泊,不尚奢華,幾經大起大落的磨難,竟活到95歲高齡,這與他從容態度是分不開的。壽享百歲而仙去的張學良將軍,幽禁半個多世紀后才獲自由,但他心胸豁達,笑對逆境,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樂觀情緒和從容處世的生活方式,為世人叫絕;毛主席“暮色蒼芒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的詩句,反映了—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在內外反動勢力猖獗的情況下,泰然自若,從容不迫,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和超凡氣度,堪稱大智大勇、從容不的典范。
從醫學上探根求源,從容之人能相對地保持心態平衡,較好地協調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的關系,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處于一種有規律的緩釋狀態。因此,從容之人的心腦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數也顯著減少,氣血沖和則百病難生,這是從容者多長壽的奧秘所在。從容的品格不僅有著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確是安享天年的靈丹妙藥。古人云:“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自處超然,處人藹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惟其如此,才能做到豁達開朗,從容應變。從容的反面是急躁。有位老者意味深長地告誡世人:“急躁什么呢?用不著家住四樓,人還在一樓就掏鑰匙,用不著距離廁所還有300米就拉開褲子;用不著看車流不斷去橫穿馬路,總有車子稀少的時候。”緊事慢為,從容才能有序,從容才能灑脫,從容才能賺得健康長壽。“老年萬事等閑看,陰晴圓缺順自然”,人能從容處世,方能善待真實的人生。
老年人如何持久地堅持從容養生,重在把握好以下六個要素:
·樂觀處世
笑口常開,笑對未來,保持樂觀心態,拋開憂郁,煩惱和一切不順心之事,以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處世,無疑是從容養生的第一要素。
·忌于過度
情志過分會造成七情內傷,進補過分會產生補品綜合癥,運動過分會造成運動傷害。所以,從容養生就必須把握好度,做到合理自然。
·行事緩慢
老年人身體逐漸衰老,神經反應不靈活,行動要緩慢。快節奏的生活,易使老年人精神緊張,容易引起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所以老年人一切行動宜緩慢,切忌緊張或快節奏。
·生活規律
老年人多年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定的規律性,如每天總按一定的時間起床、就餐、鍛煉、看書報、睡眠等。如果突然改變這種規律,身體就不能適應,容易生病。所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要順應生物鐘節律,不可驟變。
·待人謙和
老年人由于大腦細胞逐漸衰老,思維能力降低,容易激動起來,遇到不順心的事容易發怒,影響健康。所以老年人與周圍人和睦相處,誠懇謙和,襟懷寬廣,坦然大度。
·得失淡然
志得意滿時,驕傲自大尤不可,仍需心謙,不狂妄,不忘乎所以,大喜也會傷身。身處逆境時,切忌自暴自棄,極易損心傷身。人生一世,往往失多于得。失意之時,可想不如我之人,想能怨尤自消之事。最好是無得失之煩惱,心境通明,正確對待失意,泰然處之,平平淡淡仍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