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這個多民族聚居地,位于廣西西北部,與百色、田陽等市縣相毗鄰,居住著壯、瑤、漢等12個民族。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在巴馬23.88萬戶籍人口中,90歲以上老人共有530位,其中100歲及100歲以上的有74位(男20,女54),相當于每1萬人口中就有3位百歲壽星。其壽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居世界5個長壽區之首。
巴馬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的百歲壽星呢?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專家們得出的結論是:生態環境良好;飲食接近自然;終生體力勞動;遺傳基因保障;性格開朗樂觀等。
奧秘一:良好的生態環境 巴馬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比工業城市和平原地區高10倍到幾十倍。負離子對人體非常有益,被譽為“空氣維生素”,它具有松弛、催眠、祛臭和殺菌的特性,能消除疲勞,增強肺部換氣,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輔助治療老年人常見的肺氣腫、高血壓、氣喘等各種疾病,并具有延遲衰老的特殊功效。巴馬人還多飲用山泉水,研究發現,這些泉水含硒、鍶、偏硅酸等微量元素,比其他的四個世界長壽之鄉的含量高。
奧秘二:飲食結構合理 巴馬長壽老人的飲食特點是: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鹽、低熱量和高維生素。一生以素食為主,間有少量葷食,主食大米和玉米。玉米經剝粒后磨成粉狀,煮成米糊,輔以青菜、豆類和薯類,提高營養互補作用。粥食易于消化和吸收,可潤腸通便,腸胃病少。巴馬被稱為“粥食長壽之鄉”,這是巴馬長壽鄉與其他4個世界長壽鄉最大區別的特征之一。
巴馬長壽老人基本上都是用植物油煮菜,伴以少量的動物油。在飲食上,老人不主張暴飲暴食,飯吃七分飽,保持一定的饑餓感,保持旺盛的食欲。他們都是終身食用綠色食品,他們的前半生都生活在化學肥料尚未普及使用的年代,其主糧大米、玉米、雜糧及蔬菜,全是施放農家肥生長的,不沾染化學成分。老人不喜歡吃味精,要求食品保持原汁原味,有50%的老人喜歡飲少量的自釀低度米酒,且多為晚餐才飲用。飲適量的酒,對消除疲勞,增強血液循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奧秘三:終生體力勞動 巴馬長壽老人自小就從事農業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促使他們肌肉發達,關節靈活,能促進心冠狀動脈血液循環,提高心力儲備,使血壓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減少,延緩衰老。巴馬90歲以上的老人中,極少發現有高血壓,有的百歲老人還能從事輕微的體力勞動,此時他們的勞動已不是生活所迫,而是當作延續生命的需要。
奧秘四:遺傳基因保障 巴馬有百歲老人的家庭,大都有家族長壽史,有的連續二三代都有9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不乏百歲姐妹、百歲兄弟之例子。此外,巴馬的壯、瑤民族多習慣晚婚晚育,壯族還有婚后不落夫家的習俗,即結婚后女方不到丈夫家長期居住,少則二三年,多則七八年,然后才定居丈夫家生活生子,同時還有夫妻分床睡覺的傳統,減少過多過頻的性生活,保持旺盛的生活精力。
奧秘五:性格樂觀開朗 巴馬90歲的老人大多不識字,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受儒教、道教傳統思想影響,忠厚傳家,相信善惡有報,“人窮骨頭硬”,安于現實,思想單純,易于滿足現狀。上山勞作,愛唱山歌,怡然自得。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人人尊重老人,盡孝為先,老年人對生活沒有特殊的要求,知足常樂,個個都是性格開朗,開口就笑,鄰里和睦相親、極少動怒。
![小牛](/images/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