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過,大自然陽氣逐漸升發。萬物生長必須遵守四時之序的原則。此時養生也應與外界自然環境“合拍”。比如在作息上,就應從冬日的“早臥晚起”逐漸調整為“晚臥早起”。此外趁著大好春光多做些有氧運動,有助于趕走“春困”,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學習和工作。
立春到陽氣升發宜起早
民間有“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一說,周教授指出,這是從《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所提倡的春季養生概要引發出來的。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立春一到,寒冷的天氣逐漸逐漸減少,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回升,萬物開始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我們也應盡快校準自己體內的“季節生物鐘”,以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除了作息上要“夜臥早起”之外,還提倡多到戶外散散步,舒展肢體。早起鍛煉除了能提升體內的陽氣,提高季節更換期間身體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還有助抵抗春日里常見的病菌侵襲。
所謂“夜臥”,并非提倡熬夜,晚上最好莫錯過十一時左右的理想入睡時機。
多做有氧運動趕走“春困”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到春天就呵欠連連,早上起不來,越睡越想睡,而且睡得越多,醒后的精神并不見得越好,甚至整天昏昏沉沉,身體疲乏不堪。這是典型的“春困”現象。周教授指出,春天里疲乏嗜睡的毛病,與突然升高的溫度和濕度密切相關。
試想想半個月前廣州最低氣溫還在5℃~7℃之間,現在連最低溫都在15℃左右,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內升了近十來攝氏度。人體對這種劇烈的氣溫波動難免一時會有‘抵觸’。這種“抵觸”表現在身體上,是皮膚由閉合到打開,表皮的毛細血管也從收縮到擴張,更多的血液擴充到體表。再加上立春過后雨水開始增多,空氣中的濕氣加重,若因“濕困犯脾”影響到消化,容易引起中氣不足,身體更覺昏沉。
春天來了,一般來說,對付‘春困’最宜選擇有氧運動,這就是《內經》提倡的“廣步于庭”。每天抽個把小時散步或跑步、打拳或打球,有時間的人還可以去登登山,多呼吸新鮮空氣,并盡量讓自己動起來,在改善全身血循環的同時也增加肺活力,為身體“泵”進足夠的氧氣,有助于擺脫昏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