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足口病通報病例不斷增多,各大藥店的板藍根等清熱抗病毒中成藥又像“非典”時期一樣走俏起來,有的藥店日銷售量比平常增長50%以上,茂名、佛山等市甚至出現斷貨現象。但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板藍根防治手足口病不對癥,這令許多家長十分困惑:醫生開出的防治配方中明明就有大青葉(板藍根的葉子),難道搞錯了?
都說西醫沒有抗手足口病的特效藥,中藥在早期的防治中有明顯的優勢,那么,該如何運用中醫藥進行防治呢?5月12日,廣東省衛生廳與中醫藥局聯合發布了《廣東省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試行)》,記者專訪了《指南》主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教授許華,她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指出手足口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臟,針對廣東濕熱的氣候特點,她介紹了一些簡單易操作的預防方、治療方和食療方,供廣大讀者參考。
質疑 板藍根防“手足口”不對癥?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板藍根防治手足口病并不對癥,許多家長為此十分困惑,紛紛致電本報,希望本報能向專家求證。記者為此特意采訪了許華。
許華認為,手足口病與感染濕熱邪毒有關,而大青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我國漢代藥物學名著《名醫別錄》里就有“療時頭痛,大熱,口瘡”的記載,所以被列入預防方子中,有它的道理;板藍根清熱解毒力也很強,但并沒有明顯的除濕作用,而且小兒脾胃較弱,長期大量服用這些苦寒清熱藥并不合適。
因此,她建議家長可到醫院或藥店給孩子配些簡單的健脾化濕類中藥,并通過合理的食療來提高孩子的防病抗病能力,預防手足口病。
釋疑 需按病情證型辨證施治
許華分析說,手足口病屬于中醫“溫病”的范疇,孩子易因感受疫毒時邪而致病,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臟。小孩子的脾胃和心肺都比較嬌嫩,容易受到損傷。俗話說“病從口入”,病毒時邪容易從口鼻入侵到孩子體內,引起發熱、頭痛、咳嗽、流涕等癥狀;如果邪毒影響到口舌,口腔里就會長皰疹,孩子會感到口里痛,不想吃東西,容易流口水;影響到四肢,就會出現手足長皰疹;影響到體內多個部位,皰疹就會在身上各個部位“全面暴發”,這表明病癥已經明顯加重;如果邪毒進一步影響到心肺,甚至可引起氣促、咳嗽、血淤、神昏、抽搐等危重的病象,嚴重的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腫、腦炎、腦膜炎等病癥,引起死亡。
而從目前的臨床觀察來看,許華說,如果沒有合并癥,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左右可痊愈。西醫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注意隔離、對癥處理、積極治療并發癥。
而中醫則講究辨證施治,按病情的輕重和證型來給藥,早期辨證服用中藥對改善癥狀、減少變證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優勢。她稱,在發病的早期,病邪剛影響到肺脾,一般可采用清熱宣肺,解毒化濕的療法:對肺脾積熱的孩子,可用銀翹散合涼膈散加減;對濕熱明顯的孩子,則可用甘露消毒丹加減。而在發病中期,治法以清熱涼血、解毒祛濕為主,常用清瘟敗毒飲加減。進入疾病恢復期,病孩常出現氣陰兩傷證,可用沙參麥冬湯或七味白術散加減。但對少數出現高熱不退、氣促、神昏、抽搐等變證危象的病例,應采取中西醫結合積極治療。
![小馬](/images/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