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中醫和西醫兩個理論體系治療的理念和方法不一樣,兩者各有它的特點和優勢。
就中醫中藥治療乙肝的優勢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是能改善臨床癥狀。
中醫古代就有人認為“人有所苦謂之病”,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這些癥狀不僅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對疾病的恢復也是不利的,因為他感覺到很痛苦,感覺到生活質量下降,從而影響到情緒,情緒反過來對肝膽疾病產生不利的影響,在乙肝的治療中積極消除臨床癥狀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沒有肝炎也沒有乙肝的命名,中醫對乙肝的描述主要是脅痛、黃疸、瘀癥等等這些病癥當中,中醫辨證論治,病人有什么癥狀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分析判斷屬于那個證型,有針對性制訂不同的理法方藥,對癥狀的改善非常明顯,效果是非常好的。肝炎病人經常看到食欲不振,身體沒勁,腹脹、腹滿、肝區疼痛,煩燥易怒、惡心嘔吐,很多肝炎病人睡不好覺。針對這些情況,中醫中藥治療非常有效,解除病人痛苦,改善他的精神狀態,睡覺好,精神狀態好,對病情的恢復有幫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第二個優勢是抗炎保肝、退黃疸。
肝炎病人往往轉氨酶升高,轉氨酶升高就是肝炎,轉氨酶升高中醫認為是濕熱、內熱造成的,還有濕熱毒血引起來的,時間一長病人認為病毒能夠入血。這種情況下中醫中藥采用清熱解毒或者涼血、活血、舒肝健脾的治療方法,改善肝功能,消除或者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以及肝組織病理損傷的修復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改善了抗炎保肝、退黃疸,對于肝臟的整體炎癥有一個抑制或者是減輕的作用,那么進一步防止肝纖維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長期預后。
中醫中藥通過辯證和辯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我們在整體的濕熱肝瘀氣滯性、肝腎陰虛性、瘀血阻絡型,根據不同的癥狀選用不同的方劑。還有一個辯病的思路在里面,你是肝炎或者轉氨酶高,或者出現了黃疸,在辯證的基礎上加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能夠降酶的能夠退黃疸的藥物,比如常用的五味子、垂盆草、龍膽草、黃芪、蒲公英等等藥物。抗炎保肝中藥有它的特色,臨床上常用的抗炎保肝藥絕大多數都是中草藥或者是中藥的提取物。
出場專家:北京地壇醫院王憲波教授,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從事肝病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0年,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肝硬化及其并發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