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異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種信息,應該引起醫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口苦:臨床觀察口苦多見于肝膽熱證、腸胃熱證等;在現代醫學中則多為急性炎癥的表現,而以肝膽疾病為多。這可能是膽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癥病人因甜味閾升高、苦味閾降低,吃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舌頭發苦。
口淡:口淡多見于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后病人食欲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口淡在炎癥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后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藥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
口甜:脾胃實熱、濕熱郁阻、肝脾痰火內蘊的病人口舌可有發甜的感覺,古人稱之為“脾熱口甘”。研究證明,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致各種酶的分泌異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覺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覺口舌發甜。
口澀: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肝膽郁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癥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癥后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口酸:中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見于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有人測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應。
口咸:口咸以脾虛濕盛,腎虛火旺為多。因中醫認為“咸為腎味”,臨床上常見于腎陰不足,腎火上浮的神經官能癥、慢性咽喉炎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測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見鈉、鉀、鈣、 鎂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堿性反應。
口辣:口辣是咸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咸味和痛覺都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