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新聞周刊》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強悍心臟和精神因素有關》的文章,其中提出:心理因素和心臟健康與否有密切關系。
不少人以為,心臟病的發生,主要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另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家族病史也是心臟病的高危因素。但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因素也是導致心臟病發生或誘發心臟病的重要原因。美國杜克大學蘇亞雷斯教授認為,精神因素對心臟的影響,和吸煙、高血壓、肥胖等高危因素同樣重要。
蘇亞雷斯教授發現,大災難過后,總會有不少人在短時間內因突發心臟病而死亡。1994年1月,美國洛杉磯發生了強烈地震。在震后數小時到數天之內,當地出現了第二波死亡高峰,這些人多是死于心臟病發作。研究人員對當地兩家醫院的死亡病例進行了分析后發現,通常情況下,平均每天因心血管病而死亡的為15.6人,而地震當天平均死亡51人。《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對此的解釋是,精神緊張促使一些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臟病發作。
近些年來,醫學界對災難與心臟病之間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多。鑒于精神因素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如今醫學界還出現了一個新的專業名詞:精神心臟病學。
除了災難性事件會給人帶來精神創傷外,長期的心理緊張和精神壓力過大,同樣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美國肯塔基大學護理學教授莫澤做過一項研究,調查了536名有心臟病發作史的患者。結果發現,焦慮程度比較高的人出現二次心臟病復發的幾率,是焦慮程度較低者的4倍。因此莫澤提出,醫生和護士對心臟病患者的常規檢查不應局限于量血壓和聽心跳,還要做心理檢查。
現在,很多醫生都意識到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臟病發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弗雷諾克斯認為,抑郁癥患者心臟病發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內心充滿敵意也是心臟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內心有敵意的人出現致死性心臟病的比例,要比其他人高29%。
精神心理因素何以與心臟病關系密切?研究認為,首先,精神壓力大的人可能會表現為生活方式不佳,如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不愛鍛煉,吸煙等。第二,精神因素也會對心臟病產生直接影響。人在受到精神壓力的同時,會釋放一些抵抗壓力的激素,如皮質醇、腎上腺素等,這些激素會導致血壓和血糖水平上升。承受精神壓力的時間長了,血管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既然不良心理因素會導致心臟病,那么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是否就可以預防心臟病?專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主要的預防手段有以下兩個方面:樂觀。樂觀的態度可以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程。美國匹茨堡大學的一項針對209名絕經后婦女所做的研究發現,樂觀的人頸動脈壁增厚的程度只有1%,而悲觀的人則為6.5%。
大笑。笑也是保持心臟健康的一劑靈丹妙藥。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看15分鐘喜劇電影,可以給人帶來45分鐘的外周血管松弛和血流量增加。研究人員建議,人每天應該大笑15分鐘。
至于心理治療和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是否會預防心臟病,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說明這一問題。不過,隨著精神心臟病學這一名詞的出現,一個新的治療領域———精神心臟病治療也問世了。與傳統的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相比,精神心臟病療法無痛、無風險、花費也較低。對于那些曾經用過常規治療手段,如搭橋術、血管成形術和藥物治療無效的人,試一試精神心臟病療法不失為一個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