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現出不愛說話或膽怯時,家長和教師習慣說“這個孩子挺內向”。其實,孩子正處于一生中性格發生、萌芽的時期,充其量只能算作有內向傾向性。但是,對于孩子是否真正有內向傾向性,我們也不能過早下結論,因為,孩子所謂“內向”的表現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原因一:環境的改變。一個有著正常心智的幼兒對環境的變化會很敏感,他們需要對自己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一些幼兒會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環境中表現得自由自在。而另外一些幼兒對新環境適應得會慢一些,他們往往表現出膽怯、活動性差等等,這種幼兒往往被當成是內向的幼兒。實際上這些幼兒只不過是需要適應的時間更長一些而已。當然需要像菁菁的老師和家長那樣,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家庭中,都要努力為孩子創造寬松的環境,尋找良好的教育契機。
原因二: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發展的特定的“時間表”。像人的身高一樣,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長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齡卻開始緩慢增長;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太長個兒”,到了一定年齡卻“突飛猛長”。人的心理發展也是如此,家長和教師會驚訝地發現,忽然有一天孩子變得愛說話了,甚至滔滔不絕;還有一些孩子變得膽子大了,與以前判若兩人,可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們認為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其實,這些孩子也不是真正內向的孩子。性格是表現一貫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對于處于成長期的幼兒,我們不宜給孩子過早下定論。菁菁很幸運,因為她碰到了理解她的老師和家長,懂得給她留有發展的余地和空間,這對像菁菁這樣的孩子健康、和諧地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原因三:不自信。一個不自信的孩子往往表現為活動性差,即行為、語言退縮,具體表現為不敢與人交往、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從眾心理強等等,這些孩子也往往被當成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實際上,性格的內向與外向是一種“天生”的傾向性,與是否自信沒有關系。實際的情況是,一些內向的人自信的水平也相當高。
眾所周知,性格的內向與外向,并沒有好壞之分,它也與人是否快樂沒有對應的線形關系。但是,從我們對它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探討中,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⒈ 增強孩子的環境適應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對人的發展很重要,它有時甚至被定義為智力的實質和核心。在幼兒身上,環境適應能力差常與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過度的保護、幼兒積累的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經驗較少,是目前存在的主要誤區。家長應該從幼兒的長遠利益出發,放開手腳,讓幼兒與其他人去交往,讓幼兒在不同的環境中去體驗。幼兒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所有經驗(包括教訓,比如被欺負的經歷和感受)都是有益的,也只有這樣,幼兒才能獲得發展,環境適應能力才能逐漸增強。
、 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質是培養健康個性的關鍵。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尊自信的人往往情緒積極、樂觀,反之,則消極、悲觀。自尊自信往往被列為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要想使孩子獲得快樂,就要在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上下功夫。當幼兒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有勝任感又為其他人所接納時,他一定會很快樂,這種快樂才是源自內部、發自內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