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澤西州的羅布·烏·杰克森醫學院,曾對幼童的“誠實”問題進行一項有趣研究:首先,研究人員告訴三歲的幼童們,不要在裝有玩具的盒子里尿尿,然后他們離開房間,通過錄像機在隔壁作觀察,結果發現大約90%的幼童都向盒子里撒尿,可是被問到“誰尿到盒子里?”時,僅有25%的幼童承認自己的“過失”。研究人員把同一實驗用于六歲的孩子上,發現65%尿在盒子里,但對此直認不諱的,一個也沒有。
從兩歲到四歲的幼童,說大話的原因大致有:1.在想象力作用下,分不清現實與幻想間的區別。2.心里很想要的東西,愿意相信那“真的”是自己所屬的。3.唯恐受到懲罰,找出一種“回避”辦法。后兩者,正如兒童心理學家翰溫·金努特所說:“謊言吐露的是關于恐懼和希望的真相,它揭示出一個孩子的愿望。”
例一:三歲的莎恩,看了“探險樂園里的愛麗絲”的卡通片后,堅持說自己正是愛麗絲,要其他小朋友稱叫她“愛麗絲”。對此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其想象力正處于萌芽階段,還不能完全明白“現實”與“幻想”的不同。當真實世界與其想象力造成“矛盾”時,孩子可能會更固執,覺得自己“以為”的事是對的。所以老師面臨著挑戰是,讓莎恩“面對現實”。為此,老師先作一些妥協,同意她在某一時間充當“愛麗絲”,比如在玩耍的時候,但游戲時間一結束,“愛麗絲”就得消失,女孩應該“變回”自己。我們堅持以“莎恩”稱呼,與她說話:“莎恩,喝不喝水?”“莎恩,吃飯前要洗手。”我們是“莎恩”“沙恩”地召喚,把她從夢幻世界逐步拉回到現實中來。
例二:兩歲半的湯姆斯,看到小伙伴抽屜里放著可愛的小狗熊玩具,就拿出來玩。老師要求他把玩具放回去,他緊抱不放,連聲說:“我的!我媽媽給我的!”他的大話里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很喜歡,我要,那就是我的了。看著孩子那固執的神情,老師蹲下來,耐心地提醒:“湯姆斯,我知道,你很想這個玩具成為你自己的,但那不是真的。這玩具是瓦娜莎從家里帶來的。但你可以問問主人,愿不愿意讓你玩一玩。”這樣說之用意,是讓孩子分清“幻想”與事實的不同,讓幼童學習和接受“真的”現實。
例三:三歲半的男孩科爾,不慎把屎拉到地下,鞋底也沾了“光”。我讓孩子把鞋子脫下來,幫他用塑料袋包好,讓家長帶回去洗。看著自己的腳只穿著白襪子),科爾好不擔心地對我“建議”道:“別讓媽媽知道這次的‘意外’,不要告訴她……”我知道,科爾的母親對兒子教育很嚴厲。但我對科爾說:“你媽媽看見你沒有穿鞋子,也一樣會問的。”這是三歲幼童所忽略的“細節”。聽到我的話后,他便“啊”了一聲,如夢初醒地意識到了“真實”。我安慰道:“我知道你怕媽媽不安,但這是事實;你可以照實告訴她,表示你下次會更小心些,你媽媽不會責怪你的。”我知道,關鍵的問題是在家長方面。
如何看待幼童說謊 圖
科爾媽媽來時,孩子害怕地跑上去,抱住母親,小臉寫著“求饒”二字。我把他母親叫一旁,把經過告訴她,并向她說明:如果要孩子講真話,就不要一味簡單地譴責他的過失,這樣,為逃避懲罰,他以后更容易說大話的。聽完我的話,媽媽走過去,溫存地抱起忐忑不安的兒子,科爾看到母親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便放心地躲在寬容的懷抱里,對親愛的媽媽“細說從頭”了……
另外,有的孩子可能會僅為撒謊而撒謊,哪怕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金尼·帕吉特表示:孩子撒謊,是其自我中心意識的基本部分之一。”但是,如果大人不加以指導與管束,孩子便不把真相當一回事,而讓“撒謊”成為習慣,以滿足當時的需要。
通過以上幾個例子,父母需有冷靜正確的分析,判斷其孩子說謊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施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