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烹調時候采用不同方法,直接影響食品中的營養成分。
專家表示,居家常用的食物,選對了烹飪方法可以讓人更多地吸收食物營養,而錯誤的方法,不但會損害食物的營養,還可能致癌。
大家常吃的肉類食品,烹調一般有紅燒、清燉和快炒三種,但從保存食物維生素的角度看,清燉瘦豬肉時,維生素B1被破壞60%-65%;急火蒸時,維生素B1損失約45%;而炒肉時損失的維生素(維生素食品)B1僅有13%。因此,葷菜應盡量采用急火快炒的方法。
至于蔬菜,先洗后切,切后要盡快下鍋,切對蔬菜(蔬菜食品)中的維生素C有穩定作用。骨頭做湯時,應設法敲碎并加入少許醋,可以促進鈣(鈣食品)、磷的溶解和吸收。
在做主食方面,不同的烹飪方法,營養差別非常大。如搓洗可以使大米中的B族維生素損失1/4;米飯先煮后蒸可以使B族維生素損失約50%。用75%的玉米面加25%的黃豆面蒸窩窩頭,可以減少維生素B1、B2的損失。此外,菜湯、面條湯、餃子湯中含有食物30%-40%的水溶性維生素,因此應適當喝湯。
脂肪加熱到500攝氏度-600攝氏度時,會產生致癌物質,長期多量吃油(油食品)炸食品者容易患上癌癥(癌癥食品)。對于一些如肝病等身體不適的人群,飲食烹飪時,就更要強調多選素油、少放鹽分,主食多蒸煮,副食少煎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