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對外陰有奇癢、皮膚粘膜色素減退變白、局部皮膚變厚、增粗的表現,統稱為外陰白斑,但是一直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后來,國際外陰研究機構決定取消外陰白斑的命名,而將此類疾病改稱為“慢性外陰營養不良”。為此,又使很多人產生誤解,以為這種病像泛指的全身營養不良一樣,有的患者在門診問醫生:我是缺吃什么食物嗎,怎么會營養不良呢?
實際上人們迄今對這種病的確切病因仍不清楚。有人試驗,將患病的外陰皮膚與患者大腿上的正常皮膚相交換,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被移植的皮膚轉為正常,而被移植到外陰部的正常皮膚卻又變為病皮。因此推測,可能是外陰深部的神經血管功能紊亂,以致覆蓋在表面上的皮膚營養失調。研究表明,身體內各部分的組織都是依靠神經調節,使血液供給充分才能從中吸取營養,若長期營養供給不足,必然最終導致發生病變。外陰營養不良是指造成局部病變而言的,與全身的營養狀況并沒有直接關系。
過去有不少人認為外陰白斑是一種癌前病變,主張早期將病變組織切除,但是實踐證實復發的比例相當高。近年來有專家進行長期隨訪卻發現,屬慢性外陰營養不良者,癌變率只不過2%左右。關鍵是對于一些癥狀較嚴重久治無效,以及外陰部出現潰爛面、結節等病變者,應該及時選擇一部分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如果在顯微鏡下發現有上皮非典型增生時,就需要特別警惕,如繼續發展,則需做單純外陰切除術或激光治療等。一般來說,使用氫化可的松,對于使局部皮膚軟化、粘連松懈和祛除瘙癢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必須使用較長一段時間才能有效。所以不要對一般止癢藥物喪失信心,應該說,只要用藥后病情沒有發展,癥狀得到減輕,就可以認為這種藥是有效的。
此外,還應注意保持外陰部皮膚清潔干燥,不用肥皂或其他刺激藥物擦洗,不食辛辣或容易致過敏的食物,不穿不透氣的人造纖維內褲,衣著要寬大些,這些對于改善病情是會有一定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