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的到來,患有腦梗死的病人以及他們的親屬開始惶惶不安,認為“換季了,得用點藥物預防腦血管再次堵塞了”!以往有過梗死病史的患者也認為“該通通了”。所以在門診,他們見到醫生的第一句話往往是:“病好到這種程度不容易,換季啦,給我再沖沖吧!”也有人甚至認為應該半年沖一次。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做法是沒有醫學科學根據的。這樣做的病人經常得不到所想像的結果,有時甚至還會發生意外。臨床上可以見到,本來有的患者病情已比較穩定,輸液后反而病情加重,這是為什么呢?這主要是因為:
首先,腦梗死患者多數是老年人,他們大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加上老年人的調節適應能力降低,一旦由靜脈輸入大量液體,由于血容量的急劇增加,很容易引發心力衰竭。此外,老年人經常輸液還可能出現輸液反應,如發高燒、惡寒戰栗等。如果輸液反應嚴重,還有可能發生生命危險。這些情況事先誰也無法預測,因此為了預防腦梗死而盲目輸液的做法,帶有一定的危險性。
其次,腦梗死形成最常見的原因是因腦動脈硬化、腦血管內膜增生,導致腦內局部區域血管管腔狹窄。當然,身體其他部位的栓子脫落堵塞腦部血管的情況也時有出現。一旦腦血管被堵塞,則其供血區域可因缺血而導致神經細胞凋亡,從而失去正常功能。而且被堵塞處的血管內膜細胞會迅速增生,與堵塞物牢固地結合在一起。腦血管一旦被堵塞,是不容易被通開的。當然,如果在發病的6小時之內,盡早使用溶栓療法,有可能將堵塞處通開,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
既然被堵塞的血管通不開,梗塞灶也去不掉,那為什么許多腦梗死患者經過治療,其偏癱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復呢?原來,在發病早期,通過使用活血化淤藥物通經活血,可使梗死灶周圍組織的水腫減輕或消失,使梗死灶部位的血管與周圍血管形成側支循環。這樣,瀕臨死亡的神經組織由于重新得到了血液的供應而存活下來,得以重新發揮作用。再加上患者的功能鍛煉,使腦部受損區域的神經細胞重新活躍起來,其支配四肢關節、肌腱的功能也相應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