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是由于機體較長時間受寒冷和潮濕刺激,使局部血管痙攣,組織氧,細胞損傷所致。凍瘡多見于兒童、婦女和末梢循環不良者,好發于手指、手背、腳趾、足跟、面頰、耳廓、耳垂等肢體末端處。凍瘡雖說不是大病,但痛癢起來,卻令人坐臥不安。常用手搔抓,導致皮膚潰破,易引起繼發感染。特別讓人頭痛的是,凍瘡似乎不能根治,年年復發。因此,凍瘡雖小,也應引起重視。
凍瘡的日常調護
緩解凍瘡首先要注意保暖。當凍瘡未破潰時,可用辣椒酊、熱酒精擦洗。如果已經破潰,可用紅霉素軟膏、豬油蜂蜜軟膏涂擦且包扎,促進其愈合;還可將棉制的手套烘得干熱,把手放進手套中,也能使手部的血液循環加快。
預防凍瘡或者保護雙手,還要保持手部干燥,每天最好抹4次保濕霜,補充流失的水分。洗手的香皂可換成多脂性香皂或含油性的洗面奶洗手。護手霜可選用含甘油、礦物質的潤手霜。敏感干性肌膚宜選含有薄荷、黃春菊等舒緩成分及甘油等滋潤型的潤手霜。
另外,要戴上非乳膠手套做家務,因為清潔用品堿性含量大,會吸走手上的油脂。當雙手接觸洗潔精等堿性物質后,要用醋或檸檬水涂抹在手部,去除殘留在肌膚表面的堿性物質。
經常按摩。經常搓手,活動手腳。按摩易生凍瘡處,以促進血液循環。經常用冷水、熱水交替洗手臉,以改善毛細血管舒縮功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
熱水泡手腳。每晚睡前用溫熱水泡手腳,可促進血液循環。
積極治療。對一般較小的水泡可不予處理,稍加壓包扎即可。大水泡要用無菌針頭刺破抽干泡內液體,然后用消毒料包扎。若已潰爛,可用云南白藥粉劑、生肌玉紅膏外敷治療,一般不需內服藥物治療。
吃祛寒食品
祛寒食品主要包括羊肉、狗肉、鹿肉、胡椒、生姜和肉桂。
這里提供幾個簡單的食療方法,以供參考:
1、羊肉500克,花椒3克,生姜15克,當歸30克,一同煮食。
2、生姜、紅花、當歸、川芎各10克,以500毫升白酒浸泡,一周后即可服用。每次飲酒10毫升,每天2~3次。
凍瘡雖小也應重視防治 圖
3、山楂、當歸各15克,紅棗10克,混合煮食,對陽虛體質的女性尤其適用。
4、桂枝6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生姜3片,紅棗10克,炙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服1次。
果蔬防凍瘡五妙招
1、鮮芝麻葉適量,放在生過凍瘡的部位,用手來回揉搓20分鐘左右,讓汁液留在皮膚上,1小時后再洗去,每日1次,連續1周。
2、吃西瓜時,將西瓜皮適當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帶紅的樣子,用它輕輕揉搓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次3分鐘,每日1次,連續1周。
3、紅辣椒10克,去子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腦3克搖勻,使用時用消毒棉簽沾藥液外搽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日2次,連續1周。
4、生姜60克,搗爛,加入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即成。使用時用消毒棉簽沾藥液外搽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日2次,連續1周。
5、白茄根60克,花椒10克,水煎熏洗易患凍瘡處,每日1次,每次10-30分鐘,1日1劑,連續1周。
上述幾法,任選1種,連續5-7天,即可有效地預防凍瘡發生。
中藥內服外用法
取當歸10克、百芍10克、桂枝20克、細辛6克、灸甘草6克、木通6克、大棗12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本方劑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功效,適用于各類凍瘡。
取紅花30克、王不留行30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干辣椒10克、細辛10克、樟腦10克、冰片10克,浸泡于95%酒精500毫升中,三天后用紗布過濾收集藥液貯瓶備用。用時以藥棉蘸藥液涂搽患處,每天3~5次。適用于凍瘡未潰破者。
取馬勃30克,研成細末,用麻油適量調勻,外敷患處,每天一次,適用于各種凍瘡潰爛者。
取肉桂30克、制乳香、沒藥各10克,冰片2克,樟腦2克。先將上藥共研成細末,混合均勻,再與適量凡士林調成膏,涂于患處,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藥一次。適用于凍瘡潰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