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第五長壽鄉”廣西巴馬流傳著以上民謠。巴馬人為何如此長壽?巴馬長壽源頭在哪里?由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日本醫學教授森下敬一博士牽頭的世界長壽之鄉調查團多次親臨巴馬探尋,國內外專家達成5個方面共識--
基因遺傳。104歲的甲篆鄉平安村龍勞屯的黃彩順“祖籍山東”。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說,巴馬人的祖先大多數來自外地。巴馬人口素質好,個子不矮,女子都很漂亮。這與歷史上幾次民族同化有關。
歷史上的同化與近代的閉塞,使巴馬人形成天然封閉半封閉狀態,傳染病傳入和原發病都很少。在同化中,神秘的長壽基因悄然“潛伏”下來。研究人員曾對巴馬現有74位百歲老人進行調查,發現68%的百歲老人屬于長壽家族。
獨特的“食譜”。客到巴馬,好客的巴馬人在食譜中肯定少不了“長壽湯”--火麻湯。火麻是珍貴油料作物,生長在山區濃霧環繞的土地上。火麻仁是目前所有常見的食用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經常食用這種特殊的油脂,可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心力儲備以達到延緩衰老和潤腸通便防止老年人便秘的目的。”陳進超說。
貓豆、紅薯葉、苦脈菜、火麻湯、玉米粥……巴馬人以素食為主,飲食特點是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鹽、低熱量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他們的主食以玉米粥輔以白薯和各類蔬菜、豆類而食,提高了食物營養的互補作用。
“天然氧吧”特殊功效。巴馬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在2000個至5000個,幾個長壽村空氣中負氧離子高達每立方厘米3萬個,而在一般城市,這一數目是1000個至2000個左右。
巴馬森林覆蓋率高,河流沖刷及海拔高等原因,使得這里的空氣十分清新怡人。負氧離子不僅能起到凈化空氣作用,而且使人精神振奮,增強肌體抵抗力,促進新陳代謝過程,消除呼吸道炎癥,緩解支氣管哮喘,穩定血壓。到過巴馬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一口氣爬一兩百米,一點也不覺得累。
巴馬位于北緯24度東經107度附近,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平均氣溫20.5攝氏度,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25.9攝氏度和16.9攝氏度。在巴馬還沒有出現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等氣象。
有人說“農民玩的泥巴有什么稀奇的”,但巴馬的泥巴就是“神氣”。專家經過對巴馬各鄉的水田、旱地、菜地中土壤微量元素進行隨機抽樣分析,發現巴馬北部石山區土壤中錳、鋅含量極高,而銅鎘含量低。他們又對巴馬老人頭發進行檢驗,發現巴馬長壽老人頭發中錳的含量比廣州、武漢、日本東京正常人高出10倍。科學研究得知,高錳低銅的土壤分布與心血管發病率呈負相關,而與長壽老人的密度呈正相關;而鋅被稱為“生命之花”,它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
挑戰傳統營養學--“饑餓療法”。營養與衰老的關系是當前世界打開人類生命之鎖的熱門課題。按常規,一個人正常的熱量應維持在2400大卡以上,但巴馬長壽老人大多數僅在1400大卡至1500大卡左右。陳進超因此提出了“饑餓療法”。
“‘饑餓療法’有益長壽。但是人們往往誤解‘饑餓療法’為少吃飯或不吃飯,其實‘饑餓療法’還是要吃飯,而且要吃飽,關鍵看吃什么。‘饑餓’指的是食物能量而不是食物數量的‘饑餓’。”陳進超說。
巴馬百歲老人青年時期由于社會因素均有饑餓史。進入老年期后,他們的飲食更加有節制,日食2餐至3餐,從不暴飲暴食。由于以素食為主,每日兩粥一飯,巴馬老人均自然處于限食狀態。
對巴馬長壽老人有深入研究的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稱,對人體生理真正帶來健康、長壽的并非是現代西洋醫學、營養學作為指導原理的“高熱量、高蛋白質營養論”,而是“谷菜食品的營養論”。
古老而和諧的社會生活背景。記者了解到,巴馬布努瑤在婚姻方面的傳統習慣是晚婚晚育,禁止婚前性行為和同姓通婚。雖然目前的百歲老人中大多不識字,也沒有宗教信仰,但卻受到儒家、佛家、道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他們以忠厚傳家、孝道治家,相信善惡有報的因果觀。他們日出而作沐浴自然,日落而息享受寧靜。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他們常浸潤在怡然自得的心境中。
在“性”字面前,巴馬人保持著健康心理,在他們眼里,性不丑惡,不神秘,更不是洪水猛獸。巴馬人有“裸浴”風俗,但裸浴時盡管相距甚近,但不容雜泳。巴馬有其獨特的愛情婚姻生活,男女青年自由戀愛,新婚之夜夫妻不同房,女子新婚階段不落夫家,待她們覺得自己“玩”夠了,想要小孩了,才住到夫家去。陳進超說,新婚之夜不同宿,避免了過度勞累,符合健康需要;婚后不落夫家,自然形成了晚育;有節制的夫妻生活,很符合中醫長壽養身的“欲不可絕”“欲不可縱”理論。
尊老、孝老是長壽又一“法寶”。在巴馬,誰虐待老人,誰就嫁不出去、娶不到老婆。在這里,誰家有百歲老人令人羨慕,因為長壽老人意味著“兒孫有福”。對于老壽星,人們崇敬有加。吃飯時,凡老人長輩在場,必請之坐于上席;行路時,如果見長者過來,年輕人均自覺立于道旁,待老人過去,自己才能走。
陳進超說:“老人們知足常樂,在自然與和諧中生活,真正達到了修身養性的境界!”
巴馬縣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對長壽老人的保護和管理的規定》,為百歲老人頒發《長壽證書》;定期按月給百歲老人一定的生活補貼費等,以保護長壽老人的身體健康。
四朝雨露一身罩,煙霞養性同彭祖。道德傳心問老聃,花甲再周衍無極。清嘉慶皇帝這首為142歲的瑤族老人藍洋的“賀禮”,就是巴馬長壽老人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