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女性異常心理的發生率高于男性。在美國,患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癥(如失眠等)、心身失調(如心因性胃潰瘍等)、暫時性精神失調(如失戀后的抑郁等)的男女比例均女高于男。在我國,有關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高于男性。
對這種現象,心理學家們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男女社會角色的差異。一般說來,男性所承擔的各種角色之間的沖突比女性少。例如男性的社會工作角色與家庭生活角色往往是協調一致的。而女性則不然,她們的社會工作角色常與家庭生活角色唱反調,這種矛盾處境增加了女性心理失調的可能性。同時,男性事業失意可從家庭生活中尋求安慰與補償,家庭生活不如意可從事業上得到寄托。
而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往往是家庭重于事業,所以一旦失去家庭這一面,也就無從得到心理補償,容易出現異常心理。此外,在社會生活中,男性角色的社會價值易得到社會的承認,而女性角色(主要指家庭婦女角色)的社會價值不易被社會重視,更難得到社會的贊賞,并且由于家庭事務十分單調、瑣碎,更易使人產生心理疲勞,進而導致心理失常。
對此心理學家們認為,降低女性(也包括男性)異常心理發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改變性別角色的極端化概念,要隊傳統 觀念中解脫出來。正常的性格模式應該是“雙性化性格”,既具有男性的自信、大度等,又具備女性的隨和、細膩等。雙性化性格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