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借助“陽微陰弦”的脈象闡明了胸痹病的基本病機。寸脈為陽,分候上焦;尺脈為陰,分候下焦。所謂“陽微”,即寸脈微弱,為陽氣虛于上;所謂“陰弦”是尺脈沉弦,為陰寒之盛于下,陰寒邪氣乘上焦陽氣之虛而逆,凝聚于胸,心胸陽氣痞塞,脈絡痹阻,逐成胸痹心痛之疾。
“陽微”可以理解為若干臟器的陽虛,陰弦是指血瘀、濁阻、寒凝、氣滯的有形的物質,陽微是指功能不足。陰弦是在陽虛基礎上產生的,導致血脈不通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但其中根本的因素是血瘀,經脈不通所致的心痛。
筆者臨證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為一派脾氣虛弱的癥狀,伴有胸部憋悶疼痛。故從脾論治,每每效驗。因為脾與冠心病關系密切,從以下三方面看:其一,經脈關系,《靈樞·經脈篇》曰:“脾足太陰之脈……其之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經氣互通,相互影響。其二,五行關系,脾主運化,為水谷精微生化之本,脾失健運,無以滋養心陽,是為子病及母。其三,氣化關系,脾之受納,運化水谷乃多氣多血之臟腑,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臟血脈中氣血之盈虧,實由脾之盛衰來決定。所以脾胃與心聯系是全方位的,脾胃失調,可導致心臟病變。
脾胃是人體受納水谷,運化精微,灌溉諸經的重要器官,機體一切功能活動及生命的維持都要依賴五臟的精氣,而五臟之精氣莫不來源于脾胃之運化。脾失健運,就會發生病變而影響其他臟腑,即“水谷津液俱盡”“諸病生焉”甚至會造成“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不能運化藥力。可見脾在人體的重要作用。
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的循環,津液的輸布都要依靠氣的激發和推動。如脾氣虛運化失職,推動作用減退,臟腑經絡功能就會減退,出現氣滯血瘀。心氣不足,心陽不宣,水液停留,津凝為痰,心絡瘀阻,而致胸部憋悶疼痛。氣滯、血瘀、寒凝、痰阻是標,心陽不宣,脾氣不足是本,故以健脾益氣,通絡宣痹,以通為補,通補兼施。
自擬“益氣通絡宣痹湯”:黃芪20克,黨參15克,云苓12克,炙甘草10克,瓜蔞15克,薤白9克, 半夏12克,菖蒲10克,降香10克,川芎12克,丹參20克,元胡10克,白芍15克,枳殼12克。
方中黃芪、黨參、云苓、炙甘草、白芍健脾益氣,養血和營。脾虛化濕生痰,佐以半夏、菖蒲燥濕化痰,脾健則濕化,濕化則痰消。清代醫學家王璞莊提出瓜蔞能使人心氣“內洞”,即消除胸悶的感覺。《內經》指出心痛宜食薤,方中瓜蔞、薤白通陽宣痹。枳殼、川芎、丹參、元胡理氣活血通絡止痛。降香疏氣寬胸暢絡。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和營,通陽宣痹活血止痛之功效。
濕蘊者上方減白芍加藿香15克,佩蘭15克,厚補12克芳香化濕,濕祛則胸陽自展。痰瘀互結加竹瀝20克,郁金15克,水蛭粉3克(沖服)滌痰活血,配合通絡之品雞血藤,痰消則血脈自通。肝氣不舒,佐加香附12克,柴胡10克舒展氣機,氣血暢通。心氣陰兩虛,血脈損傷,癥見氣短、心悸、脈結代,上方減半夏、菖蒲、薤白,加桂枝18克,炙甘草18克,生地30克,益氣滋陰復脈。冠心病冠脈介入術后,由于手術耗傷正氣,入損血脈,心氣不足,心脈痹阻,治療再狹窄及防止再狹窄,上方減半夏、菖蒲、白芍、元胡,加炙附子9克(先下),桂枝12克,生蒲黃15克,水蛭粉3克(沖服),柴胡10克。
![Fire](/images/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