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人類肥胖基因的發現提供了證據,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慢性體重增長是營養和身體本能不協調的結果。把肥胖歸咎于脂肪消耗減少這樣的解釋過于簡單,且忽略了科學實質。在許多國家,如印度或中國,直到引進了高脂肪西式飲食,肥胖癥這個概念才為人所知。
一個廣為人知的原因是,食物中的脂肪比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更易轉化為身體中的脂肪。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一個看來同等重要的因素。
一些大學學者在研究是否過量的脂肪和果糖會擾亂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從而防礙大腦在正常情況下發出讓我們放下餐叉的信號。這些信號通常是由縮氨酸產生的。而這些縮氨酸由很多荷爾蒙調節著。正常情況下,這些荷爾蒙調節控制進食的縮氨酸的水平從而有利于維持穩定的體重。不過含有過量脂肪和果糖的食物影響了這些荷爾蒙的調節功能。而且當身體脂肪增加的時候,大腦失去了對這些激素作出反應的能力--所以肥胖的人就更加容易肥胖。
另外一些研究人員正在尋找證據證明持續食用脂肪和糖會導致人們想吃更多的脂肪和糖,就像吸毒上癮一樣。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最近指出,經常喂食高糖食物的老鼠,在沒有糖吃的時候,就會顯得很焦慮,跟停止服用嗎啡或煙堿時十分相似。
![](/UploadFile/200932115240332.jpg)
肥胖的人更容易肥胖 圖
神經生物學家薩拉·萊博維茨認為,頻繁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會使大腦有想要更多脂肪的思維模式。她對動物進行的研究顯示,當動物食用高脂肪食物的時候,甘丙肽,一種刺激進食并減低能量消耗的大腦縮氨酸增加了。
導致全世界肥胖人口劇增現象有很多因素,不過飲食結構的徹底改變當數頭號原因。盡管科學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處于初期,但已清楚地表明如果改變進食脂肪和其他營養物的數量就可以通過激活某些基因而影響大腦里的化學物質,從而指導著我們的進食取向。由于我們一直吃一定量的精加工高脂肪高糖食物,實際上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做了一個危險的實驗,其長期后果現在才顯露出來。
![Fire](/images/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