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一低落就擔心是“抑郁癥”,怕要自殺;又氣又恨不能平靜的時候就懷疑自己得了“狂躁癥”,可能危害社會;不喜歡讀書就歸結為“閱讀障礙”;算錯報銷單就自卑是“數字恐懼癥”……現在,越來越多的白領喜歡用心理學來分析自己的日常行為,但是對這門科學的一知半解,使他們習慣將一切負面情緒上綱上線,定義為“心理疾病”,然后要么自卑消沉,要么盲目治療。有心理學專家指出,這樣庸人自擾的情形稱為“心理疑病癥”,它是壓力作用下緊張情緒的一種畸形釋放表現。
除了上述生理原因之外,心理學專家進一步指出,“心理疑病癥”的患者大多在競爭壓力過大的生存空間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識強烈,凡事苛求完美。因為殘酷的現實往往不夠“完美”,所以內心會報有某種“逃避現實”的渴望和沖動。
故而在遭遇挫折
和失敗時,不能很客觀地面對現實,而是盲目借助和迷信所謂的“心理學”,給自己的負面情緒亂貼標簽,從而以“病人”的姿態出現,期望可以博取同情,逃避責任。
專家最后指出,這種臆想出來的“心理疾病”雖然是“莫須有”,但危害同樣很大。為人處事應當客觀從容,長期人為擴大情緒問題,可能會導致真正陷入“心理死角”。
![Fire](/images/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