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多間學校暴發流感疫情,在患流感死亡的7歲兒童的尸檢中,發現其體內有兩種流感病毒以及類固醇成分。香港特區政府3月13日宣布小學、幼兒園等停課兩周,在香港可以看到,許多孩子上街均戴著口罩。同時,截止3月12日,今年廣東共報告5起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指一周內發病達15例以上的疫情起數)。為此,我們走訪了長期從事兒童內科疾病診治的北京人民醫院小兒內科副主任鄧煥霞,針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問題進行了采訪。
記者(以下簡稱記):鄧主任,目前正值初春,歷年來冬春季都是小兒呼吸道疾病多發季節,特別是近期香港多間學校暴發流感疫情,而且出現了兒童因病死亡的現象。廣東省也報告了數起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您能否針對這個問題,對咱們北京的家長與兒童們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鄧煥霞(以下簡稱鄧:)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最常見(特別是冬春季)的疾病,不僅發病率高,有時病情也較嚴重。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350萬左右5歲以下的兒童因流感引起的肺炎而死。我國每年因肺炎死亡的5歲以下兒童約占全球的10%。因此積極采取措施,降低肺炎的死亡率,是21世紀世界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綱要規定的重要部分。
記:您能詳細說說為什么兒童呼吸系統容易被感染嗎?
鄧:我們首先要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它是由上下呼吸道構成,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竇、咽喉和氣管的上部;下呼吸道包括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和肺泡組織。
小兒呼吸道發育不完全,鼻腔比成人短,鼻道窄,粘膜柔嫩,血管豐富,因此易引起感染。小兒扁桃體在1歲時逐漸增大,4~10歲是扁桃體發育高峰期,因此扁桃體炎常發生于兒童期。而小兒氣管和肺組織發育尚不完全,支氣管腔狹窄,缺少彈性組織,支撐作用不力,氣管中粘膜血管豐富,清除細菌的能力差,因此常因感染而引起痰液增多。
另外,小兒胸廓發育較短,胸腔小,而肺相對較大,呼吸肌發育差,影響小兒通氣換氣功能。再有小兒時期其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特別在新生兒和嬰兒期一些球蛋白生成不足,不能抵御外界侵襲的細菌病毒,也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記:鄧主任,那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具體原因與表現是什么呢?
鄧:呼吸道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扁桃體炎、急性喉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引起呼吸道的病源主要是病毒、細菌和支原體等。
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有發燒、流涕、咽痛、咳嗽,在急性喉炎時,可以有犬樣咳嗽。在患有肺炎時甚至會有喘、憋、呼吸困難等。
記:那我們廣大的家長兒童應該如何預防?
鄧:小兒呼吸道感染應從以下方面進行預防。首先應進行小兒的體能鍛煉。鍛煉應從小開始,并且堅持不斷進行。小兒出生時對外界的刺激還未形成牢固的習慣,適當地改變外界環境,一般都能逐漸適應。但是要改變一個已經養成的習慣,困難就比較大了。例如從小穿衣過多,冬季不常到戶外活動,遇到氣候變化就易感冒。當然,鍛煉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開始時對冷熱的刺激要小,逐漸增加刺激強度。戶外活動要選擇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以減少室內外的溫差,這樣嬰幼兒就容易適應。特別要強調的是,父母在培養孩子鍛煉時要根據自己孩子體質情況,對體弱兒,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兒,對冷空氣反應往往比較強烈,常常因鍛煉不當反而引發呼吸系統的疾病。因此對于體弱小兒,要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慢慢進行。真正不能鍛煉的嬰幼兒是極個別的。其次,身體鍛煉應與正確、合理的喂養相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不能因小兒鍛煉就過多食入脂肪類食物,使脂肪組織于體內大量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