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三個環節,記憶既與感知覺的心理活動密不可分,又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想象、思維、語言和情緒情感等。學齡前是孩子心智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爸爸媽媽有意識地和孩子玩一些可以培養他記憶力的游戲,只要堅持,您一定會驚訝于孩子的“好記性”。
心理游戲:測測孩子的記憶力(適合3~7歲孩子)
請協助您的孩子做下面的小測驗,通過小測驗,能夠幫助您了解孩子的記憶能力。
1、帶孩子去動物園看水面上游動的水鳥,離開池塘后,讓孩子說出水鳥是怎樣在池塘里游動的?它們有沒有排隊?
2、和孩子經過公園里有椅子的草地后,問孩子,剛才走過的草地上大約有多少張椅子?
3、拿出20種不同顏色的色紙,上面標明各種顏色的名稱,讓孩子看半分鐘,然后讓孩子說出他看到的顏色。
4、帶孩子去玩具柜臺或文具柜臺,讓孩子看看某個櫥窗里的玩具或文具如鋼筆等。半分鐘后,讓孩子說出玩具的數量或顏色;或是文具如鋼筆的顏色或種類。
5、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兩到三遍,然后讓孩子復述,看孩子是否能正確復述。兩天后再讓孩子復述故事,看看這回他能說對多少?
6、給孩子講兩三句唐宋詩詞名句,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用形象的語言給孩子講述詩詞的意義和所描述的形象。然后讓孩子講述這幾句詩詞并進行形象的描繪。
7、給孩子看小畫刊中《小貓的花園》里的圖畫,然后拿開圖畫,讓孩子憑記憶畫出剛才看到的圖形。你可以在圖畫上確立幾個關鍵點,如10個,看看孩子看完后能說出幾個?
8、給孩子說幾個電話號碼,讓孩子讀幾遍并記住,然后讓孩子說出剛才記過的號碼,看他能說出幾個?
9讓孩子看10個漢字,但這些字必須與他的學習能力相當,且字的意義不連貫,讓孩子看兩三遍后,說出這些字來。
10、帶孩子到動物園的猴山觀看猴子20分鐘,之后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描述看到的景物、猴子總數量、大小猴子的數量等。看孩子能說出多少?
小測試解答:
這不是一個完全定量化的測驗,而是分別從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角度來考察孩子的記憶能力,同時也考察孩子的形象記憶能力、機械記憶能力和綜合記憶能力。孩子做對的題數越多、每道題的正確率越高,就表明他的記憶能力越強。
第1題,如果孩子能說出池塘里水鳥的排隊方式,如分散地游、一對一結伴相游、一群一起游等,則孩子記憶力很好。
第2、3、4題,是考察孩子無意記憶能力的,孩子回答得越準確表明他的無意記憶能力越好。
第5題考察孩子有意記憶和長時記憶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復述出故事內容的80%以上說明孩子的記憶能力較強。有的孩子甚至能一字不漏地將故事內容復述出來,記憶力很強。需要注意的是:為孩子講的故事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給3歲孩子和給7歲孩子講的故事,難度應該有區別。
第6題是考察孩子語詞能力和形象記憶兩種能力。爸爸媽媽講解時可以盡量把語詞擴展為便于孩子理解的內容。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可以給孩子解釋“春江”是指春天的江河;“水暖”是指水因為溫度的上升漸漸變得暖和起來了;“鴨先知”是說鴨子最先知道,為什么鴨子最先知道呢,因為鴨子是在水里游動的家禽,也生活在陸地上,水很冷的時候它不怎么下水,寒冷地方冬天的江河或湖泊結冰的話,鴨子想嬉水還不行呢!也許孩子還會進一步問,詩人為什么不說“魚先知”呢,您可以接著再講講詩人的構思和魚鴨不同的生活習性,這樣還可以擴展孩子的知識面。給孩子講解完成之后,就可以考察孩子通過形象思維對語詞的把握能力,了解孩子的理解記憶能力。孩子能掌握80%以上就算有很好的形象記憶能力。第7題也是用來考察孩子的形象記憶能力。如果能夠說出8個要點以上,他就有很好的記憶力。
第8、9題:用來考察孩子的機械記憶能力,如果孩子能說出7個以上,他的機械記憶能力就很不錯了。第10題:考察孩子的綜合記憶能力同時也考察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猴山的造型、山洞的多少、鏈條的多少,各類猴子的數量、動作行為有什么特點等。孩子能夠說出越多,他的記憶能力就越好。要用“好方法”,才有“好記性”
▲適合孩子的“無意記憶”
記憶可以分為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有意記憶是按照一定目的有意識完成任務的行為。無意記憶是事前沒有預設目的的記憶方式,例如帶孩子走過一家商場的櫥窗,然后問孩子注意到櫥窗里有什么東西。
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更多的時候是在無意識的活動中完成的,包括記憶。如果爸爸媽媽能在孩子的日常活動中,有意識地讓孩子“無意記憶”,那么,孩子可能就在不經意間獲取了很多知識和信息。將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結合起來,可以事半功倍,孩子學習得輕松,記憶力也會顯著提高。例如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后,媽媽可以問孩子,老師穿的是什么衣服?頭發是什么樣子?鞋子的顏色是什么?因為這些問題沒有讓孩子事先準備,所以他一定會遺漏掉許多細節。這樣,孩子第二天就會去仔細觀察。之后,媽媽還可以問諸如“老師的發卡是什么顏色?”之類更加細化的問題,那么,當孩子再去觀察的時候,他也在無意中細化了記憶,同時也提高了觀察能力。最后,當孩子把觀察記憶的東西說出來的時候,他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同時得到了鍛煉。事實上,這樣的記憶過程又輕松又有趣,對孩子來說,一點負擔也沒有。
▲重復是個好辦法
記憶又可以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瞬時記憶在大腦內停留的時間不超過2秒;短時記憶的時間不超過1分鐘;長時記憶系統可以保留1分鐘以上甚至終身不忘。
孩子知識的獲取、經驗的積累有賴于長時記憶,可是,記憶也有它自己的規律。如果記憶過的東西不經過反復識記,就不容易保持并且很快產生遺忘,最終不能走進長時記憶成為他經驗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要讓孩子有個“好記性”,重復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生活就是大課堂
有的父母覺得要開發孩子的記憶潛力,就得讓他背唐詩,學漢字等等,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就有豐富的記憶素材。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記憶不應僅僅停留在單調的記憶材料上,如識字、識圖等,這樣只會讓他感到有壓力。
孩子生活的環境就是一個素材豐富的大課堂,其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孩子記憶的素材,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記憶非常輕松,有時甚至是無意識的,記憶的內容又豐富多樣,孩子得到的體驗也更多了,正是這樣的記憶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孩子的記憶能力。
實踐:在游戲中“練記性”
▲看圖說畫
在桌上放10~20張不同的小畫片,然后用紙或布把這些小畫片遮住。爸爸媽媽先把紙或布拿開,讓孩子看三五分鐘,再把小畫片遮住。讓孩子盡可能準確地描述小畫片上的內容,如果孩子還能用故事把這些小畫片的內容串起來,那就更棒了。
小畫片上的內容可以視孩子年齡的大小來選擇,年齡越大,內容可以越復雜。對于較小的孩子,甚至可以把小畫片換成不同的色塊,讓孩子來辨別顏色。
▲玩具“排排坐”
在孩子面前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5~6件他喜歡的玩具,先讓孩子看玩具1分鐘,再讓他轉過身,讓孩子按照玩具的正確擺放順序說出玩具的名稱。也可以在孩子看完后,把這些玩具的擺放順序打亂,讓孩子自己動手,幫助玩具恢復到剛才“排排坐”的樣子。
▲積木配對
在孩子的積木堆里拿出10塊不同的積木,先讓孩子觀察2分鐘,然后讓他在剩余的積木中找出與剛才看到的一模一樣的積木。
因為積木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如果一開始太難記的話,可以先讓孩子尋找相同形狀或尋找相同顏色的積木。
▲逛玩具店
孩子最喜歡逛玩具店了,如果爸爸媽媽準備給孩子買新玩具,不妨把新玩具作為對孩子的獎勵。
讓孩子在玩具柜臺前看玩具2分鐘,然后帶孩子離開柜臺,讓他盡可能多地回憶出所看到的玩具,如過他能說出5個以上,就獎勵他一個新玩具。
▲猜衣服
節假日,如果家里有親戚或朋友來串門,就可以玩猜衣服的游戲了。讓孩子閉上眼睛,試著說說客人穿的是什么衣服,然后睜開眼睛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把再次觀察和記憶的試著說出來。孩子每一次觀察都會比前一次更細致。
▲做識字卡片
枯燥的識字對孩子的耐心和記憶都是一個挑戰,如果把識字過程反過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讓孩子把他感興趣的動物或動畫片里的人物等寫成卡片,因為孩子不知道怎么寫這些字,一開始甚至可以讓他用照片、畫或他自己看得懂的符號記錄下來就可以。然后,爸爸媽媽幫著孩子找出這些他喜歡的事物的名字,寫在卡片上。